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台灣森林王國

今天是進階班的第一堂課「台灣森林王國」,由林玉琴老師來授課,讓我們可以更了解植物的重要性。

森林不僅是提供經濟上的素材,更重要的是在水資源保育生物多樣性保育地球生態系之碳素循環地促進等提升環境生活品質的生態效能。

台灣山區森林生態有分:

1.    低海拔拔森林
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台灣低海拔森林屬熱帶與亞熱帶氣候,空氣濕潤潮濕,土壤富含腐植質,森林鬱蔽度高,森林主要是以樟科的楠木類如樟樹大葉楠紅楠香楠,殼斗科的青剛櫟、卡氏櫧以及桑科的榕屬植物如水同木、榕樹、雀榕等為主要組成份子。

2.    中海拔森林
台灣山區海拔1500公尺至2500 公尺之間的中海拔,屬溫帶氣候區,山區因雨水多,濕度高氣候冷涼,有明顯恆定的雲霧盛行,這片常被雲霧裊繞著的山區,稱之為霧林帶,林相上屬針闊葉混合林其針葉以檜木為主,檜木是紅檜與台灣扁柏的合稱,高大的檜木林冠是雲霧帶第一層樹冠,數量多,壽命長,間有純林出現,所以中海拔霧林帶又有了檜木林帶的稱號。

3.    高海拔森林
海拔2500公尺以上的以上的高海拔山區屬冷溫帶與寒帶氣候,自然環境非常嚴苛,溫度滴,雨水多,日夜溫差大,土壤化育不佳,雖然有喬木出現,但種類不多,若能適應下來,往往是地區的霸主,呈現大面積的純林現象。台灣高海拔山區的森林以3000-3600公尺的冷杉地帶,以及2500-3000的鐵杉地帶、雲彩林帶為主,它們都是常綠的針葉樹森林。台灣山區連續而鬱閉的森林中只在3600公尺以上的高山頂峰,不再有利於挺拔的森林生長。
我和家人也曾爬過山,但至於它有多高,也沒去注意到,經過這次的課程,相信我以後爬山會特別看看是多高的山,有多少海拔高度。我也很期待有機會挑戰爬中高海拔的山喔!不過在跟著營隊去爬山之前,真的要好好訓練自己的體力,才能跟得上呢。


非常感謝林老師講了許多台灣森林的知識,讓我更了解周圍山區的植物,資源豐富且各具特色,並衍生出豐富的生物種類,真是台灣最珍貴的綠色寶藏。

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蛙的生態觀察

上課了,老師拎著一個綠色袋子,裡面是一隻花狹口蛙,陳老師說牠比其他狹口蛙科還大十倍,是屬於外來種的青蛙,背部會分泌一種黏液,有劇毒,能夠爬樹,繁殖能力又強,嚴重影響本土蛙類,牠就成了我們的教學青蛙,老師用來告訴大家蛙類的特徵。

蛙類特徵:
1. 眼睛大大的,上眼瞼不透明,下眼瞼透明,下眼瞼是由下至上開合,看不清楚物體,只能看到形狀,也能分辨顏色。
2. 耳朵是內耳,不像人類一樣是長在外面,是在眼晴後面,也可稱為鼓膜,聽力很好。
3. 有小小的鼻孔,長在身體的最前端。
4. 嘴巴很大,一般補捉小昆蟲時是用長長的舌頭來捕捉。
5. 後腳比前腳長,很會跳躍,青蛙的腳上有蹼,很會游泳,腳上有吸盤,所以很會攀爬。
6. 皮膚濕濕的,用來呼吸,而且還會隨著環境、氣候甚至是情緒而變成不同的顏色。
7. 肚子總是貼在地上,因為要感受震動,隨時注意敵人。

還有
青蛙與蝌蚪的呼吸:前者是用皮膚和肺呼吸,後者用鰓呼吸。
青蛙與蟾蜍的皮膚:前者會因心情、環境溫度等原因而改變顏色,後者較粗糙。

老師鼓勵大家可以飼養花狹口蛙,以便好好觀察,但不可以任意棄養,隨便把牠丟掉。也教大家書上學不到的小祕招,如果要把在野外的蝌蚪拿回家飼養時,不可以用自來水,因為自來水含有氯,而且要在發現蝌蚪的地方拿一些泥,蝌蚪才有浮游生物可吃。

了解了青蛙的一生會經過卵、蝌蚪、幼蛙、成蛙等階段,今天的課程特別又有趣,因為陳老師帶了真的的青蛙來上課,讓這堂課變得精彩萬分喔!



金面山自然體驗
一開始我們去看了一座瀑布,老師說中間有一塊石頭,可能幾十年後會掉下來,因為瀑布的水不停地沖刷,水的力量很大,可是要很久的時間,才可以把石頭磨掉。

雙面刺的植物葉片,接近葉柄有分泌蜜汁來吸引螞蟻,因為雙面刺的植物葉片很柔軟,營養價值很高,是蝴蝶和蛾的最愛,所以它們需要靠螞蟻把蝴蝶和蛾的幼蟲趕走而生存下來。

接著我們看到了一棵枯木倒在地上,上面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菌類和菇類,我們正在看尺蠖蛾的幼蟲時,我發現了一隻超大的盤古蟾蜍,還看了一隻被寄生的蛾幼蟲,牠的肚子裡有許多的寄生蜂幼蟲。我還拍到了大冠鷲,大冠鷲的視力很好,大約是3.0,是平常人眼睛視力的3倍多。

午餐時我還看到了青斑鳳蝶,牠好大隻喔!爬山時的石頭上,有著一些些的鐵質,下山時我們還看到了五色鳥,牠正在和另一隻五色鳥對話,五色鳥身上有五種顏色,分別是紅色黃色藍色綠色黑色,雄性的頭上有紅黑色,翅膀是綠色的,是為了吸引配偶。沿途路上我們還看到芒草,芒草的葉片是刺的,是為了保護自己而生長出來的,金面山的動植物不勝枚舉,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了呢!

查考資料:
大冠鷲描述 : http://np.cpami.gov.tw/chinese/images/icon.png Spilornis cheela hoya
科  名:鷲鷹科  Accipitridae
保育等級:珍貴稀有
形態特徵:
大冠鷲描述 : http://np.cpami.gov.tw/chinese/images/icon.png體長約70cm,翼展長147160cm。成鳥:嘴鉛黑色,眼睛虹膜、眼先、蠟膜和腳是黃色;頭上有黑白相間的扇形羽冠;後頸及背部呈暗褐色;翼上覆羽及肩羽有白色細斑點;尾羽呈黑褐色,中段有白色橫帶,極為醒目;腹面茶褐色,有褐色細橫斑,腹部以下有白色圓斑;飛行時,翼下飛羽為黑褐色,有明顯之白色寬橫帶。亞成鳥:身體羽色較淡,頭部較白;飛行時翼下密布橫紋。
生物習性:
大冠鷲描述 : http://np.cpami.gov.tw/chinese/images/icon.png經常單獨一隻活動,有時會有78隻同時在空中盤旋的情形;飛行時常發「忽-忽-、忽溜、忽溜-」的聲音;亦常停棲於視野良好的樹枝或電線上定點守候,以蛇、蜥蜴、鼠類為捕食對象,故在鄉野間亦稱之為「蛇鷹」,有時亦會捕食螃蟹。繁殖期為37月,通常築巢於較隱密之森林中有藤蔓的大樹分叉處,每窩產12枚蛋,蛋為淡乳黃色,殼上有淡赤色、灰色斑點。幼鳥有「白色型」與「黑色型」二種個體。
棲所環境:
廣泛分佈於臺灣本島的中、低海拔山區,在阿里山海拔2,300公尺處曾有觀察紀錄。常棲息於已開墾的山地或森林,或佇立於視線良好之高樹上靜候獵物出現。大冠鷲描述 : http://np.cpami.gov.tw/chinese/images/icon.png多棲息在林相完整的闊葉林中,墾丁國家公園保存有良好森林植被,適合大冠鷲描述 : http://np.cpami.gov.tw/chinese/images/icon.png生存。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中、低海拔之闊葉森林,在臺灣之族群為特有亞種,為中、低海拔地區常見之留鳥。其他亞種分布於巴基斯坦、印度、中國東南部、中南半島、菲律賓、琉球及印尼諸島。


五色鳥 Megalaima nuchalisi
科名:鬚鴷科 (Megalaimidae)
物種特性:台灣特有種
形態特徵:
五色鳥顧名思義共有五種羽色:嘴及眼後呈黑色,額與喉為黃色,眼先與上胸有紅色羽毛,臉部及頭頂呈藍色,全身則為綠色;體型肥胖且頭大,上嘴較下嘴長,嘴鬚發達;由於會啄樹洞,常被遊客誤認為啄木鳥,且身著五色彩衣,有「森林中的花和尚」之封號。
生物習性:
五色鳥食性主要以果實為主,亦食用昆蟲;飛行笨拙,不好動,大多為單獨行動之鳥種;繁殖期約為四至八月;五色鳥雖顏色鮮豔,但保護色極好,人們常常只能聽到其急促的「郭、郭、郭」的叫聲從樹上傳出,卻不見其影。
棲地分佈:
主要棲息於中低海拔的闊葉林中上層,常以枯木之樹洞為棲所;從陽明山到墾丁,都不難看見其蹤影。




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台灣的野鳥世界

世界上的鳥類約有10000種,而台灣則有626種左右,鳥類總共有27大目,227科。

1.   留鳥:是台灣土生土長的鳥類,一年四季在台灣各處環境都可以看得到,牠們會在島內做短距離的移動或冬季時由高海拔山區垂直下降到中低地區碧涵,例如:家燕、五色鳥、大冠鷲、斑文鳥等……

2.   特有種:是只有在台灣才能看到的特殊鳥類,在世界各地是絕對看不到的,這些鳥類可以說是鳥類生物的國寶,台灣的特有種鳥類共有25種,例如:黃山雀黑長尾雉、烏頭翁等……

3.   候鳥:是隨著季節變化而由其他地方飛來台灣的鳥類,候鳥有分為夏候鳥和冬候鳥。候鳥是隨著季節變化飛來台灣度冬過境或繁殖的鳥類牠們大部份來自西伯利亞中國東北和日本北海道。

4.   迷鳥:是不該在本地出現的稀有鳥類牠們大部份因為各種突發因素而離開既定的飛行路線如幼鳥迷失方向氣候風向變化等每年夏天颱風來臨前後最容易在金山野柳或沿海地區發現迷鳥

5.   過境鳥:是候鳥遷移時路過台灣作短暫休息,補充食物後,待體力恢復再繼續往南遷移至澳洲、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的鳥。

6.   逸鳥:是由外地引進的籠中飼鳥由於人們的疏忽被逃脫或有意放生而在野外四竄帶給本地鳥類生存壓力並影響生態造成許多衝擊和改變。

7.   冠羽畫眉
學名:Yuhina brunneiceps英文俗名:Formosan Yuhina
台灣特有種鳥類冠羽畫眉尚稱普遍,分布於中、高海拔的闊葉林及針 闊葉混合林,常成群活動於樹冠,啄食昆蟲及果實,極為活潑、嘈雜。牠們「吐米酒」、「吐米酒」的叫聲,讓你無法忽略牠們的存在。冬 季時常降遷到數百公尺的闊葉林內,因此冬季時在台北近郊的烏來也可能 觀察得到牠們。暗褐色高聳的羽冠,是牠名字的由來。據日本鳥類專家山階芳磨的觀 察,冠羽畫眉有群聚繁殖的習性,當繁殖時,數對不同親鳥會產卵於同一 巢中,並共同餵食幼雛
8.   大白鷲
 學名:Egretta alba
英文俗名:Great Egret
是一種候鳥,冬季河口沼澤濕地裡,那些成群羽色雪白的鷺鷥是否加添一番涼意?大白鷺給人的印象總是深刻的。牠高挑的體型、鮮黃的嘴喙和休息時那細長呈S型的頸部,都讓你能一眼就辨識出來是牠們。大白鷺覓食時,常會伸長筆直頸部向前斜望,當魚兒游到牠取食的範圍時,快速準確的動作均是百發百中地把魚兒刺住而進入牠的喉囊。牠們飛翔姿態有如丹頂鶴或天鵝般的優美,常讓人發出句句的讚美之音。
9.   八哥
 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英文俗名:Common Myna
身體羽色為褐色,頭部羽色為灰黑色,嘴喙及眼部周圍裸露皮膚為黃色全年皆為繁殖期,一巢為4-6個蛋,顏色為帶光澤的藍色。有時會使用其他鳥類或松鼠的舊巢為巢。
分布:Soviet C asia、伊朗東南、阿富汗、印度、中國西南。
10. 水雉
 學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英文俗名: Pheasant-tailed Jacana
是種留鳥,亞熱帶沼澤裡一種姿態優雅,讓人看了難以忘懷的鳥類。水雉喜歡在長滿布袋蓮、浮水植物或菱田的池塘裡活動;所以此地民眾也叫牠們「菱角鳥」。在日據時代,牠還是被列為天然野生紀念物之一而受到嚴格的保護呢!牠們修長的腿趾漫步在沼地裡顯得優美多姿,像凌波仙子般飄逸而愜意。牠們的蛋是咖啡色呈梨子狀,繁殖時大部份由雄鳥擔任孵育工作。由於比較喜愛亞熱帶濕地環境,所以在南部的荷田或菱角池塘裡,較容易看到牠們的蹤影。
11. 八色鳥
學名:Pitta brachyura
英文俗名:Indian Pitta
牠是一種羽色豔麗漂亮的夏候鳥。牠令許多賞鳥人感到著迷和追逐;曾有人整天癡癡地等待在一地點,為的就是想一睹牠的倩影。八色鳥大部份來自東南亞地區,來此地繁殖下一代。昔日台灣山林,每當夏季來臨時,便能看到牠們的蹤影;但近來則剩下幾個特定的地方才能目睹其風采。真的!畢竟牠們實在太美了,不過造訪牠們的人還真不少呢!
12. 大陸畫眉
 學名:Garrulax canorus
英文俗名:Hwa-Mei
此種為大陸亞種,全身為棕褐色,頭部至上背有黑褐色縱橫,眼圈為白色,且向後延伸如白眉。雄鳥善於鳴唱,繁殖期為4-7月。
棲息環境:森林、灌叢、竹林。
感謝林老師的教導,讓我學到如何分辨鳥類,實在太棒了!下課後我也很認真地上網找了一些老師沒講到的鳥類,因為實在太有趣了。